衢州市導游詞概況,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1、首先可以做一個自我介紹,再向游客簡單介紹一下衢州市。2、根據規劃好的旅游路線,依次向游客介紹衢州市著名景點的地理位置、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美食等。3、最后對游客表達美好祝愿即可。
衢州市導游詞概況1
各位團友,你們好。歡迎到天脊龍門旅游。天脊龍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紫微山風景區的主景區之一,是集山水觀光與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勝地。景區內集奇峰異石、泉瀑云霧于一體,形成了險、雄、奇、秀、幽之形勝。境內高山林立,峽谷縱橫,其中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54 座;既有海拔 1452.6 米的浙西第一高峰水門尖,又有落差千米、長逾萬米的深谷川流;尚待開發的“天脊瀑”落差達198米,是華東地區最高的懸空瀑布。區內山深林密,郁閉度達 98%以上,水清氣爽,氣候溫和濕潤, 年均氣溫為15.8℃。獨特的高山深谷型地理及氣候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景區內生長著各種植物千余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香果樹等,特別是國家二級保護樹種白豆杉,連片分布面積達 4000多畝,為全國之冠;森林中還棲息著豹、相思鳥、蘇門羚、毛冠鹿、穿山甲等一百余種珍禽異獸。大家上山時可要小心哦,弄不好山上的黃兔、山雞之類就會沒頭沒腦的往你身上亂撞。
區內水清氣爽,樹冠、葉端的尖端放電,及雷電、瀑布、海浪的沖擊下,形成較高濃度的空氣負離子,每平方米含量達12000多個,使空氣清新,使人心曠神怡。負離子對人體具有鎮靜、催眠、增食欲、降血壓等作用。大家不妨多做幾個深呼吸吧。
紫微山自古有“天下第一龍山”之稱,堪稱是黃山、三清山的姐妹山。在我國民間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因各得山水不同之靈秀,而形異性殊。而傳說中天脊龍門就是龍生九子之所在,景區內龍跡遍蘊,有龍宮、龍橋、龍亭、龍門以及龍涎溫泉、龍潭飛瀑、飛龍在天等奇妙景觀,堪稱集“龍文化”之大成。更為神奇的是,相傳當年這里曾有鯉魚躍過龍門而變身為龍,因貪戀美景不愿升天,后經天竺圣僧點化,化身為一條蜿蜒起伏、氣勢磅礴的棧道盤踞于崇山峻嶺之間。棧道全長1800米,把諸多的精華景點串成一線,置身其上,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嘆絕。好了,現在就讓我們進入景區,一路追尋龍的蹤跡,去了解、探索大自然和龍文化的奧秘吧……
【龍鳳坊】
團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石牌坊叫“龍鳳坊”。它的柱子上上盤神龍,頂棲鳳凰,龍在下而鳳在上,別具一格。可能團友們有疑問了:這是為什么呢?我國自古以來,龍象征皇帝,坐天下,位居中;鳳表示皇后,理后宮,靠邊站。但慈禧自篡奪清朝政權,實行垂簾聽政后,便打破龍、鳳的傳統擺法,以體現其凌駕于帝王之上的至高地位與權力。
團友們再看,楹聯上的對聯(篆體字),“理陰調陽三皇求秘奧,緯地經天五帝問玄機”,橫批為“赤松闕里”。大家可別以為這“赤松”是赤松樹,其實“赤松”是人名,“闕里”是故鄉的意思。這赤松是誰呢?他即是傳說中炎帝的雨師,也是道教祖師黃大仙的師傅。在古老的浙西三衢大地上流傳著天脊龍門是赤松子的故鄉,因為赤松子經常在這里修行講道,所以古往今來,天皇、地皇、人皇都喜歡來此求仙問道,而黃帝、炎帝、堯、舜、禹五帝們也都前來尋求長生不老和治理天下的奧秘。
走過龍鳳坊,我們現在就要進入了天脊龍門神奇而又美妙的人間仙境,大家不妨閉上眼睛來感受一下這里 龍的靈氣吧。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叫“小龍淵”。話說當年那條金鯉魚在躍過龍門之前,就藏身于此,吸收日月精華潛心修煉,最后終成正果。大家可別看它既淺又小,正所謂“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它可是傳說中母龍生九子的巢穴,而小龍子們就是在這個其貌不揚的小龍淵慢慢長大的。這個階段的龍是成長中的龍,還沒有長出龍角,古文獻中注釋:“無角曰虬,有角曰龍”,所以這時候的龍就叫做虬(qiu)龍。
其實龍根據其外形特征還可以分很多種類。比如有翅膀的稱為應龍,據古文獻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所以長出了翅膀。而有鱗片的龍叫做蛟龍,長著虎頭蛇身,傳說中是能使洪水泛濫的一種龍,后來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如蛟龍得水。蛟龍甚至還被用于形容股票的走勢,突然一日量價齊漲,在圖形直觀上看似龍抬頭,于是被命名為“蛟龍出海”。
【龍門雙筍】
大家請往后面看,龍門雙筍景觀現在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兩根石筍位于峽谷口南北相距約 200米的山腰上,最為神奇的是它們高度相等,大小相似,傲然挺立,直刺蒼穹,筍頂上有古松,酷似一對龍角。
【赑屃亭】(bìxì)
團友們,我們現在來到了“赑屃馱亭”,大家在此休息片刻吧。天脊龍門景區內的亭、臺都以龍王的九個兒子命名的,其中的赑屃是龍王的四子,長相像烏龜,喜歡背重物,還喜歡文字,愛揚名,就讓它馱石碑了,所以經常可以在石碑下面看到它。我們所站的亭子就是由一只赑屃馱著的,不信的話請往亭外下面看,大家看到那個很像烏龜頭的石頭了嗎,那就是它的頭部。
【鳳凰石】
現在讓我們仔細品味四周的景色。先看右邊山頂那只金鳳凰,它仰著腦袋挺著胸脯,相對于傳說中的另一神物龍來說,鳳凰較為少見,鳳凰是傳說中能給人帶來吉祥和幸福的神鳥,飛到那里就給那里帶來大安寧。(大家再看,鳳凰右邊的羽翼上還有一只加菲貓,探著腦袋,豎著雙耳,憨頭憨腦的,仿佛跟我們的小朋友在躲貓貓呢,可惜被我們發現拉。)
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經常被搭配在一起,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鳳是翔鳳,周圍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氣。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使龍和鳳走到了一起: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兩者之間的美好的互助合作關系建立起來,這便是“龍鳳呈祥”的和諧社會了。
【濟公佛帽】
那邊一座突起的山峰很像一頂濟公帽,旁邊還有一個巨大的酒葫蘆。早先濟公為修繕靈隱寺曾到開化買木頭,因為任務完成后在此邊喝酒邊游覽。然而景不醉人人自醉,濟公在這里就把帽子和酒葫蘆一放,很快呼呼入睡,醒來時卻發現帽子和酒葫蘆生了根,再也帶不走啦!法力再大的濟公也只好搖著破扇回杭州靈隱寺去了。
【三鼎山】
左邊的山頂有三塊巨石,呈鼎形(三腳兩耳狀),三石中間高兩邊低,組成一“山”字形,遠眺酷似一只“龍爪”伸向藍天,這便是壯觀的三鼎山了。大家往前緊走幾步,請抬頭看看這座三鼎山,它現在又變成一只蓄勢待發的大鵬鳥了。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天脊龍門景區地質形成于侏羅紀晚期,距今約1億-1.5億年前,與黃山、三清山是姐妹山,同屬火成巖奇峰地貌,山體在地質構造運動和流水切割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現在峽谷縱橫、峰巒林立的奇峰峽谷景觀。峽谷由幾十處高達600-800米的地質斷裂帶組成,呈典型的“V”字型形狀,這條峽谷長達15公里,相對高差近1000米。
說到龍爪,大家知道龍爪有幾個腳趾嗎?也許大家見到五爪的比較多,其實中國龍并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商周時期多為彎月形二爪龍,至元代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后兩足為四爪,明代開始流行四爪龍,直到清代才是五爪龍居多。
龍是中國古代王室的象征、皇權的象征,龍的形象遍布皇宮,而龍爪的多少是很講究的,是不能隨便運用的運用。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清朝則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神象峰】
現在矗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雄峰就是神象峰了。當年天竺圣僧騎著一頭神象來此點化巨龍,后來神象變成了一座山峰,永遠的停留在這里。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里有一個象頭,鼻子眼睛惟妙惟肖,巧奪天工。在這里我們可以一睹棧道如龍的風采。這條棧道相傳就是巨龍所化,它全長1800米,蜿蜒起伏于高山峽谷之間,尤其在這里更是如龍飛舞,氣勢逼人,所以游客們都喜歡稱其為“飛龍在天”、“華東第一棧道”。
團友們,大家請向左看對面的山崖,看到了嗎?山崖上那一個個奇形怪狀,怒目而視,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睚眥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了。睚眥(yázì),也就是龍王的三子,它生性喜歡嗜殺格斗,所以在刀環、劍柄吞口經常可以看到它。
【龍門奇觀】
沿著溪水潺潺的峽谷繼續前行 200米,過了黃龍橋,下面一個景點便是“龍門奇觀”了。站在黃龍橋上回頭望去,在南崖峭壁上,顯出一扇巨大的石門,它懸于崖壁正中。在北崖上,一巨石凌空,似“鯉魚”狀,宛若跳躍姿勢,欲向龍門一躍,稱之為“鯉魚躍龍門”。青龍橋右面的巖石,是“金蟾望月”;而左邊的則是“神龜戲水”。前面的巖石像一條巨鯊嗎?對了它便是“魚蛙拜龍”。請仔細瞧瞧,看見了嗎?
“鯉魚躍龍門”顯然是帶了夸張的傳說,而事實上魚也確實是會跳水的。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有一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說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魚為什么會跳水呢?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一般認為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由于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災害發生前,地球磁場發生變化,魚感受到了突來的威脅等原因,魚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本能反應。另一種則是生理上的變化,當魚快要生殖的時候,體內就產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經的東西,使它處于興奮狀態之中,就特別喜歡跳躍。后來“鯉魚躍龍門”又由傳說演變成諺語,用來比喻升學、升官等飛黃騰達的事情。
【白龍雙瀑】
各位團友,前面是景區的瀑布群成員之一“白龍雙瀑”了。飛瀑順著石崖造型走勢分兩路飛瀉而下,故而得名“白龍雙瀑”。如果逢上“過龍”,雨量驟增,河水漲潮,我們可以觀賞到景色絕佳的三飛瀑呢!
【龍涎溫泉】龍涎溫泉是浙西境內唯一的一座可作為療養的溫泉。該溫泉深達380余米,常年恒溫24℃。泉水從地下通過兩個石龍頭日夜向外飛涌而出,水質特佳且微溫,故有“八德”之美,即“一清、二溫、三凈、四甘、五提神、六去癢、七去爛、八止渴”的功能。在龍涎溫泉邊上的這座古樓閣便是“龍涎閣”,大家,請看對面的山峰,那條“飛龍在天”棧道就展現在我們的視野里。
這邊就是囚牛亭了,我們在這里稍事休息吧。囚牛是有鱗有角的黃色小龍,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這位龍九子是龍的家族中唯一喜歡音樂的,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潭飛瀑】
路過奔流而下的九龍灘繼續上行,大家請看前面的白練懸空,飛泄而下的瀑布,對了,這就是龍潭飛瀑。水流從10多米高的懸崖上直泄龍潭,銀花四濺,水聲隆隆;潭中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水質醇厚,置錢幣于水面,久而不沉,十分神奇。不信的話,大家可以試上一試。
【飛龍在天棧道】
團友們,現在我們便要開始兩公里的棧道之行了。這條棧道相傳就是巨龍所化,它全長1800米,蜿蜒起伏于懸崖絕壁之上,如龍飛舞,氣勢逼人,所以游客們都喜歡稱其為“飛龍在天”、“華東第一棧道”。棧道建在絕壁之上,其工程之大、之險,令人匪夷所思。延著這條“綠色”路線一路行進,不僅能仔細欣賞到天脊龍門形態不一,千變萬化的大小瀑布,而且能游“一步通仙橋”、九龍宮和“浙西第一索橋”等景觀。更讓游客覺得心神俱爽的還有陪伴您一路的美妙音樂。在游步道邊,音箱被巧妙地埋設在景觀中,與自然融為一體,使得整個游程顯得十分輕松而又樂趣多多。
團友們,現在狻猊(suānní)亭到了。狻猊是龍的第八個兒子,長相像獅子,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經常能看到它。我們在這里稍事休息一會兒吧,在這里欣賞到上面的高空索橋和下面的峽谷溪澗!
索橋兩頭的亭子分別是嘲風亭和霸下亭(baxià)。嘲風是龍王的次子,喜歡冒險,因而人們鑄造其像,安置在殿角上,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亭使整個棧道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棧道平添一層神秘氣氛。對面的是霸下,這位龍長子為什么會在這里呢?因為平日最喜歡水,所以它大都被裝飾在橋頭處,橋洞和橋欄等處。它在這里大概是守衛著下面的銀龍瀑布吧。
【龍宮】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高度,在我們左邊沿臺階上去就是我們景區又一主要景點——龍宮,是當地村民祭龍的地方。祭龍有兩種情況:一是求雨請龍。水田耕作離不開水,每當干旱季節,人們就拼命求雨。乞雨時,人們首先集中在龍宮,他們一邊敲鐘,一邊打鼓乞雨。參加乞雨儀式的人唱道“龍王降降雨”,他們相信龍王就會開恩,賜雨人間。二是還愿送龍。所謂“送龍”是送祭品給龍神,意為龍王開恩賜雨人間,帶來好日子,所以要報謝龍神。
【飛天索橋】
天脊龍門棧道上的“浙西第一索橋”并非浪得虛名,它離地高100米,長度為108米。于索橋之上可俯視峽谷全貌,海拔1452米的浙西第一高峰水門尖、層巒疊嶂的原始次生林,籠罩于云霧之中,無限山水美景一覽無遺。不過,大家不用擔心安全問題。索橋由19根鋼索連接,堅固的枕木為底基,上鋪厚實的木板。人走在上面,除了感受到山風吹拂的一點搖晃以外,根本不用擔心其它。
【龍字崖刻】
這個龐然大物“龍字”是出自大書法家吳昌碩手筆,總面積達508平方米,為目前國內龍字崖刻之最,蒼勁有力,蔚為壯觀。由于難以界定龍字崖刻的外輪廓,崖刻工程進行得相當艱難,最后采用了比較原始的拆分放大定位法,耗時半年才得以竣工。
對面的亭子大家看到了嗎?它是椒圖亭。椒圖是龍王第五個兒子,它外形似螺蚌,大多時候都閉著嘴巴,善于封閉和保護自己,因此人們把它裝飾在大門上,用來守門。同時它還兼任求學、求子、升職的保護神,大家不妨駐足許個愿吧。
沿棧道一路盤旋而行,便到了螭吻亭,這里是整個景區的制高點。螭吻是龍王第六個的兒子,形似猛獸,喜歡登高望遠,能噴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裝飾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站在這里俯瞰天脊龍門全景,此時不自覺會想起三個字“非人間”。
上面的就是蒲牢臺了,據說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我 們不妨在這里與蒲牢高歌一曲《龍的傳人》吧。
團友們,順著陡直的棧道下山時,大家可要千萬小心,因為它并不比泰山的南天門遜色多少。“不甘此生作凡人,腳踏一步躍龍門。”朋友們,天脊龍門不錯吧!好,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龍門客棧”,去品一品“楊梅酒”,嘗一嘗“藥王山雞”,那將又是一番享受!
衢州市導游詞概況2
各位團友,爛柯山是一座相傳“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名山。別看它山不高,貌不驚人,但古今中外許多名著典籍中都留有它的大名,《辭海》3567頁就有記載。
爛柯山為什么聲名遠播呢?現在我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歷史。
爛柯山,原名石室山,石橋山、懸室山。山中古木參天,蒼松疊翠,層林起伏,四季蔥蘢,有天生石梁一道,宛若巨虹臥波,橫跨東西。梁下天然石室,高十余米,百步穿空,氣勢雄偉,身臨其地,如入仙境。傳說晉朝(265—420)中期有個名叫王質的人,家住衢州城內太白井旁,自幼父親早逝家中有一老母和胞弟王貴,以砍柴度日。有一天,他砍好了柴,太累了,便在此山的石室中(天生石梁下)好好休息一下,不想其中已有兩個孩童在下圍棋,他便湊過去瞧瞧,并習慣地把砍柴斧往屁股底下一墊,就勢坐了下來。其中有一個孩童還客氣地遞給他一顆棗子嘗嘗。這一瞧不得了,一盤棋未下完,太陽漸漸日落西山,當孩童提醒他該回去時,王質猛然起來一看,自己锃亮、鋒利的砍柴斧竟已銹跡斑斑,斧柄全爛掉了。王質匆匆忙忙回家,這時村中古井依舊,人事卻非,只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農正在給孩子們講述著村中古代曾發生一位名叫王質的人去山中砍柴不歸而成仙的故事。王質離家競已百余年矣。唐人孟郊(751—814)曰:“仙境一日內,人間千載窮”,所謂“百歲人間事,山中一局棋”“柯山一夢”即典于此。由于這個美麗而又神奇的傳說至后魏已流傳四方,后來人們就把這石室山改名為“爛柯山”。“爛”是腐爛,“柯”是指斧頭柄,。
爛柯山又是中國圍棋的仙地,爛柯成為圍棋的別稱。相傳著名的棋譜《爛柯圖》就是從此山石室中得到的,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棋書《忘憂清樂集》重要一章。這座山主峰海拔僅164米,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9公里。正因為它的名氣大,這里的城鎮、鄉村都用它的名字來命名,如柯山、石梁鎮、石室鄉等。
[烏溪江引水灌溉工程]團友們,前面我們將跨越一條碧波蕩漾的大渠。看!水多美,就像纏在爛柯山腰中的一條碧玉寶帶。這就是烏溪江引水灌溉工程。被譽為“江南的紅旗渠”。主干渠長83公里、流量每秒100立方米。其長度和流量都大大地超過河南林縣的紅旗渠。是浙江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之一。
[山門]請大家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石壁上寫的是一個什么字?“仙”字,對啦!這是一個繁體的仙字,較冷僻,確實有點難認。它曾經難倒不少名人和學問家。據說是元代很有名氣的書法家趙孟兆頁寫的。誰能說出它有多大?4米寬6米高,不簡單吧。
大家往右看。這里有一頭猛獅正等著咱們呢,它面前還有一只繡球呢。這里的老百姓叫它臥獅山。
再向前看,那里還有一頭大象。那個大“仙”字正好寫在它的耳朵上。爛柯山有臥獅、伏象這對神獸把門,多威風!請朋友們隨我到山門前,請欣賞一下兩對門聯:數千年弈理根追石室,幾十處仙蹤源遡飛梁。入洞天邀太君痛飲,來福地延大雄暢游。
[赤松巖]進入山門,正前方隔著水面一座丹霞色的山、名叫赤松巖。據說是仙人赤松子與王僑、安期生、黃石公等斗弈論道的地方。晉朝的樵夫王質、牧童黃初平就是由他們點化得道成仙的。故上面有論道臺、樵牧得道處、赤松閣、日月朝真牌坊等遺跡。
[梅巖]下面的一個景點是梅巖,俗稱牛巖。傳說太上老君曾來此煉丹傳道。這里還建有梅巖精舍(講堂),宋朝的盧襄、馮熙載、徐霖、朱熹及明朝的王陽明都在此講過學。當時遍植梅花,故有梅巖之稱。那里還有仙樂臺、大八卦等景觀。對面還建有梅亭,可憑欄遠跳九龍勝景。看大門洞開,肯定是歡迎你們大駕光臨。上面還有一副對聯:諸仙臨古洞,八卦護梅巖。沒說錯吧,上聯說:諸位神仙光臨古洞,下聯告訴大家:里面大八卦正保護著梅巖洞天。
[仙樂臺]請登上臺階。站在仙樂臺下,可看到石巖下面的一只烏龜。它那只小眼睛還在注視著我們呢。登上仙樂臺。讓我們也當一回“快樂神仙”。
請先跟我來,拜訪一下姜太公。姜子牙喜歡直鉤垂釣,他不釣魚,專釣龍。看他正靜靜地坐在水邊呢。請各位隨我踏著石墩進入大廳。大廳正中端坐著太上老君,是漢白玉的雕像。像這種模樣的像全國只有兩個,另一個在福建漳州。現在來考一考大家,請問兩旁八位(塑像)是誰?
鐵拐李、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何仙姑、曹國舅、呂洞賓、漢鐘離。對,正是他們。
這是天師洞府,中間一位是中國第一代天師——漢朝張道陵。他的兩旁分別是文武判官、文武財神和金童玉女。
這尊臥像是誰?對,是周文王。周文王姬昌被無道昏君商紂王無故因禁在羑里,后天八卦就是他在囚禁中研究出來的。
請各位上仙樂臺,這樣大家都成“神仙”了。請注意在大八卦的中心位置上,有一股仙氣裊裊直上。請仔細瞧瞧,看見了嗎?
大家再順著我的手指向前看,有一只大桃子等著我們去品嘗呢。它是三千年一熟的“仙桃”。大不大?整座小山就是一個桃子。再轉過身來看,這里潛伏著一只大蝙蝠,它正展翅向我們沖來。據說,凡來過這里的人都有福有壽,福壽雙全。
[赤松嶺]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正行進在赤松嶺上。凡走過這段路程的人,人人都可益壽延年。這是五千年前赤松子老仙人走過的地方,所以仙氣特濃。事實上,這是一種腳底按摩。走鵝卵石小道上,腳底的各個穴位都得到反復按摩,大大促進了人體血液循環。
[悅仙亭]各位到亭子里歇歇。這里爛柯道上的名亭,叫“悅仙亭”。亭聯是:“至此言劫盡,往彼論功圓;跨鶴歸天上,乘鹿下凡間。”此聯由梅志逸翁撰寫,為世界著名書法大師只耳齋主所書。
[徐徽言詞]下一個“節目”請各位去瞻仰一位在氣節、武藝上都高妙絕倫的大英雄——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武狀元徐徽言。這里有他的祠堂及陵墓。他是北宋晉寧軍節度使,比岳飛早出生10年,能文善武,17歲考中武狀元。名相范仲淹的兒子是他的三位主考官之一。他的悲壯事跡在《宋史》、《續資治通鑒》等典籍中都有詳細記載。徐徽言身長九尺,臂力過人,武藝絕倫。看!頭門兩邊有對聯:“跨馬擎梁威懾金源千秋壯烈,盤弓射逆先驅武穆一代精忠。”這里有兩個故事。跨馬擎梁講的是徐徽言考取武狀元之時,正當北宋朝廷內憂外患頻仍之日,尤其是金國大兵壓境,黃河以北名城重鎮常遭攻陷。并且,黃河險要渡口均被金兵封鎖,為了打通南北要道,支援前線,朝廷曾屢派名將前去,都無濟于事。當此之時,新科武狀元徐徽言責無旁貸,提兵三千,一戰告捷,嵐州石州遂通。爾后,金國增兵數萬,封鎖更嚴。宋朝廷仍以徐徽言為將,給兵如前。他長驅直入,所向披靡。然敵方人多勢眾,將其團團圍困在核心,意欲活捉他。他鏖戰一天,人困馬乏,三千兵卒損失殆盡,只剩單槍匹馬,故心生一計:乘夜色朦朧退到土丘石亭中,一手擎梁,兩腿一夾,連續三次將坐下戰馬離地夾起,頓時嚇得金國兵將咋舌,紛紛倒退。他乘勢沖殺,突圍而出。這就是“擎梁三跨馬”的故事。“盤弓射逆”講的是徐徽言鎮守晉寧,敵兵攝于其威,不敢輕犯。然而當時黃河以北所有州、府、軍皆陷敵手。其中府州守折可求是徐徽言的岳父,因其子為敵所擒,遂投降了金國,并帶領敵帥至晉寧城下勸降、許以榮華富貴。當此之時徐徽言怒不可遏,責斥逆賊,彎弓一箭射中折可求,并乘勢殺出,斬敵先鋒于馬下,大敗敵軍。請各位通過曲橋。看!這位全身披掛的將軍就是忠壯公徐徽言。里面有忠壯祠。忠壯是他壯烈犧牲后宋朝皇帝給他的謚號。
我們來到了忠壯祠,前面一進兩旁是記述他輝煌一生的壁畫。后進供奉著他的坐像和蓋有當時宋朝皇帝玉璽的他的畫像,十分珍貴。有人問:這塊匾上寫的是什么?“節過顏段”。節就是氣節,顏就是顏真卿,段就是段秀實、他們兩位都是唐朝很有氣節的名臣,臨危不懼,誓死不向敵人屈服。匾上的字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手筆。再看里面的一塊:“忠貫日月”。這是說徐徽言的忠心與天上的太陽、月亮一樣光照千秋。這是南宋著名大儒、朝奉大夫朱熹的親筆。武狀元徐徽言當年所用的一柄寶劍現在還完整地保存在衢江區文化局里,有機會可去飽一下眼福。
忠壯陵,是徐徽言安息的地方,是當時朝廷大臣中書舍人陳碩奉旨埋葬他的地方。看牌坊上對聯:“忠規義慨武穆望塵,壯懷激烈亭候遜色。”上聯說徐徽言的忠義事跡岳飛都及不上他,下聯講徐徽言的壯烈情懷使關羽遜色。墓道兩旁的石馬、石羊、石虎、石獅是代表“忠教勇猛”。另外石朝相、石筍、玉柱、牌坊等都體現了喪葬規格之高。這墓坐南朝北、因為當時的宋都汴京在北方,他鎮守過的晉寧城也在北方。
[爛柯仙境]“爛柯仙境”,這塊匾是我省著名女書法家、徐徽言的后裔徐潤芝所書。進入里面可看到樵夫王質觀奕、爛柯、得道、隱居的遺跡。
陳祖德碑: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原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先生題寫的“衢州爛柯圍棋仙地”題詞碑,碑高1.58米,寬65厘米,厚5厘米,行書,1993年4月立。奇境碑:文為“入山道道通奇境,進洞人人似神仙”為衢州市副市長姜寧馨所撰,碑高1.55米,寬55厘米,厚5.5厘米,草書,落款為“癸酉春衢化程少凡書”。
張源題詞碑:文為“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碑高1.46米,寬66厘米,厚5厘米,行書,張源中國書法家協會黨組書記,1993年4月立。
各位團友,前面我們將沿著一條古道拾級而上。這條古道是2004年4月份我們經專家考證指點重見天日的一條明時古道,相傳這條古道是我們明代衢州藉徐天官、徐可求所修,徐可求(1556—1604)明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二十四年官吏部文選司郎中,晉太常寺少卿,福建布政使,四川巡撫,萬歷三十二。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