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景點導游詞要怎么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的今日分享吧。
故宮景點導游詞包括三個部分,首先介紹一下故宮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讓大家對故宮有個簡單的了解。然后詳細介紹故宮的特色,比如故宮的歷史文化、故事和故宮的建造和規模等。最后呼吁大家愛護故宮的環境,并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參觀。
最美故宮景點導游詞范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東廈旅行社的導游,名字叫余旭蕓,大家叫我余導游就行了.今天,我們要去列入世界遺產的一座宮殿------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始建于1420_年,建成于1420_年,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又名紫禁城.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屋子有9999間半.故宮四周饒10米高的城墻,外有50多米寬的護河城.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北京故宮門前.各位游客們,你們看,這座故宮的四個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外朝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它們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太和殿,它是三大殿中最為高大的,它金碧輝煌,非常好看.看,這個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子上雕刻著云龍云鳳的圖畫.非常顯目且好看.我們出出進進都有四個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其中午門為正門.
好了,北京故宮我們已經游覽完了,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以解散,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準破壞文物.在墻上亂圖亂畫.
2.不準破壞環境及隨地吐痰.
3.要注意安全,迷路了要即使打電話和我們聯系
下午四點要在午門集合,現在解散!
最美故宮景點導游詞范文2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故宮游玩,我是今天的導游:邵_,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小邵,今天我們來游覽太和殿、中和殿和御花園這三處景點。
首先我來說一下進入故宮的注意事項:
1、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財物安全。
2、不要亂扔垃圾,注意
環保
3、保護文物,不要亂寫亂畫。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故宮,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是15.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家居住的地方,據說居住過24位皇帝。
我們先進入午門,大家面前的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是皇帝與朝中大臣商議朝事是的地點。
咱們繼續往前走,現在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上趕赴太和殿時稍作休息的地方。
最后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御花園,相傳當時的御花園都是有圖案的鵝卵石做成的,當時的太后慈禧看著上面的圖案十分有趣,便命人照著上面的火車圖案做了一個,但她感覺讓火車開起來太可怕了,便讓人拉著火車跑,自己坐在上面。御花園到后來就變成了宮中娘娘們賞花、娛樂的地點。
我的介紹完畢了,祝大家玩得愉快,再見!
最美故宮景點導游詞范文3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參觀故宮博物館,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時故宮的午門前,在進入故宮之前,我先就故宮的情況向大家作個簡單介紹。
故宮,又稱紫禁城,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建于1406-1420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筑群,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紫禁城這一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為三恒、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恒是太微恒、紫微恒河天市恒。其中紫微恒居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征為人間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故宮又被叫做紫禁城。
故宮為北京的城中之城,坐落在北京的中軸線上,背靠景山,面南朝陽。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由無數房屋、高大的城墻和寬闊的護城河組成。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相當于兩個標準的足球場那么大。共有宮殿房屋8704間(1973年統計),這上千座房屋由10米高的城墻和52米寬的護城河護衛著。
故宮始建于永樂四年(1406)。為營建這座宏偉的建筑群,明成祖朱棣派遣大臣到全國各地采備上好的建筑材料,明代采用上好的楠木,大都取自云、貴、川及兩廣地區;金磚產自蘇州;漢白玉取于北京的房山。在建造過程中,動用工匠23萬,民夫百萬人。經過十四年的建造,紫禁城終于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永樂十九年元旦,朱棣遷都北京。從此故宮開始成為明清兩朝皇帝的生活之所。明代從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治理國家。清代從清世祖福臨到遜帝溥儀,共有10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起居和治理國家。
在這五百多年的時間里,紫禁城可謂是飽經風雨。明朝,在紫禁城建成后,人禍天災就不斷發生。永樂十九年(1421)四月,紫禁城啟用不到百日,前朝三大殿就被一場大火燒毀。此后前朝三大殿、乾清宮、坤寧宮、奉天門、午門等處。先后在正德、嘉慶、萬歷各朝屢遭火毀。到崇禎年間又遇到戰火,建筑、文物都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
清朝證券入住紫禁城以后,經數代皇帝的經營,紫禁城逐步恢復了元氣。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在重建已毀宮殿建筑的基礎上,又對部分區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如文淵閣、南三所、西五所、寧壽全宮、齋宮、毓慶宮等。清廷還特別重視防火,才去了許多防火措施。首先。是對紫禁城所有重要建筑進行防火結構的改造,增設防火墻、加厚墻體、封護房檐等。其次、建立火班并且定時進行演練以防不測。第三十配備消防器材,增加太平缸、激桶、水桶,以備不時之需。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火災的發生,使紫禁城再現輝煌。但是到了清末時期,由于國力的衰弱,清政府無心管理,故宮再次走上下坡路。
清宣統三年(192019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根據民國政府與清廷簽訂的《清室優先條例》,清廷人員仍可居住在紫禁城的內廷部分。民國二年(1913)十月十日,袁世凱在紫禁城太和殿內舉行了大總統就職典禮。他將殿內的皇帝寶座撤掉,換成西施的靠背椅,并去掉了前朝所有匾額上的滿文。1924年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例》,要求溥儀立即遷出故宮,不然就要在景山上向故宮開炮,溥儀被迫搬出故宮。清廷退出紫禁城后,1924年11月7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負責清查清廷的財產,籌備成立博物館事宜。經過醞釀確定博物館的名稱為“故宮博物院”,并于1925年的10月10日舉行故宮博物院成立典禮,紫禁城從此正式隊社會開放。解放50余年來,政府對故宮博物院的維護、保養、研究投下巨資,使紫禁城再次煥發青春。
下面向大家介紹下故宮的建筑布局。
故宮的建筑布局主要分為前朝和后廷兩大部分。
前朝位于紫禁城中軸線南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體,坐落在一沓巨大的“土”字形須彌座上。因為這里是舉行大朝會、體現國威帝尊的地方,所以這里的宮殿特別高大輝煌。前朝兩翼東側為文華殿建筑群,西側為武英殿建筑群。
后廷部分位于中軸線北部,是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寧壽全宮(東)、慈寧宮為兩翼的建筑群。它是帝后生活起居、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所以也稱為“后寢”。
紫禁城共有四道門,四個方向的正方位各開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午門,就是紫禁城的正門。因為在古代“午”代表正中、正南。午門城臺正中建筑為重檐廡殿頂城樓,_開間,代表皇帝的_之尊。城臺上部由門口、鐘鼓樓和雁翅樓組成。由于午門為紫禁城的南門,南為朱雀,所以整個建筑是紅墻黃瓦。又因為整個城臺為“凹”字形就像展翅飛翔的鳥,所以又叫“五鳳樓”。午門城臺開有五個門,正門三間,東西兩側分別開左掖門和右掖門,東西向。南面正門三間,北面五間,這種規制叫“明三暗五”。另外,大家注意五個門的前后不同。門洞南面為方形,背面為圓形,電表了天圓地方。午門正門是專供皇帝出入的。但是在清代,經殿試進士及第而考中三鼎甲者,在發黃榜的那天可以從正門出宮一次,以示獎勵,皇后在皇帝大婚時可以從正門進宮,一生僅此一次。在殿試的時候,貢士按名次單數走左掖門,雙數走右掖門。此外,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朝禮時,三品以上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三品以下官員按文東武西的制度從左右掖門進出。外國使節從西掖門進出。
明清兩朝在午門前舉行的活動分兩類。一類是逢年過節與官民同樂的活動;另一類是一些正式的典禮,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頒朔禮,每年的陰歷十月初一,皇帝要在這里舉行一個大的儀式,即向全國頒布次年的歷書。這部歷書在明代和清代早期是由一個機構來編寫出來的,這個機構叫欽天監。欽天監將編號的歷書進獻皇上,以皇上的名義在此舉行一個儀式,然后把歷書頒布全國。
另一個重要的活動室獻俘典。在明代比較少清代比較多,尤其是康、雍、乾這幾代,國內地方勢力的平叛,還有對外的作戰非常多,而且經常取勝,凡是獲勝了都要在此舉行隆重的獻俘禮。儀式的內容就是將戰俘押解到午門城樓下,城樓上下都會站有很多軍士。皇帝會在官員的邀請下登樓,坐于樓的正中位置,然后軍士把戰俘押解過來,雙手反綁,向皇帝跪拜,然后聽從皇帝的發落。
除午門外,午門廣場周邊共設五個門,正南為端門,午門兩觀城臺南側,東為闕左門,西為闕右門。這兩門之南為朝房各42間,東朝房(吏、戶、禮科)南側為太廟右門,西朝房(兵、刑、工科)南側為社稷壇左門。闕左門、闕右門之北各有東西向朝房三間,原為王公朝房,現為故宮售票處。
一提起午門,大家可能馬上想起“推出午門斬首示眾”這句話。其實午門前并未斬過人。這里是明朝實施“廷杖”的地方。廷杖就是對在朝廷上違逆了皇帝意志的大臣用棍子打的刑罰,處罰地點在午門外御路西墀之下。明朝成化年以前,廷杖只是象征性的,并非真打。后來逐漸演變成真打,不是發生傷人致死的事件,其中有兩次廷杖轟動朝野。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91),正德皇帝朱厚照腰刀江南選美,群臣阻諫,正德皇帝不但不聽,還將勸諫大臣處以廷杖之刑,一次被打158人。死15人;另一次是明嘉靖三年(1524),因“大禮儀”事件,廷杖大臣134,死17人。
題二:故宮前朝
各位朋友,穿過午門,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故宮。故宮中這第一進院落就是太和門廣場。首先我們看到是內金水河,它子西向東婉言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它們象征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為一身的意思。金水橋下市內金水河,內金水河從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內西側南流,至武英殿東向,經武英殿門前,再東經涵道至太和門前。又經涵道東出至文淵閣前水池,從文淵閣東出經三座門前石橋,最后流入無門東側筒子河,全長2100米。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宮中營造用水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分隔空間、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跨過金水橋,這片廣場曾經是明代皇帝玉門聽政時百官待駕的地方。何謂“御門聽政”呢?這“御門”即指太和門,即前朝的正門,初建于明永樂年間,當時叫奉天門,明嘉靖年間改稱皇極門,清順治年后改稱太和門。“聽政”是指聽取政事。明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不到百日,三大殿被大火燒毀,朱棣曾在此御門聽政,處理國家朝政。清朝入關后,清世祖福臨的登基典禮、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等活動都是在太和門舉行的。
太和門東廡中間的門叫協和門,西廡中間的門叫熙和門。太和門、協和門、熙和門加上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稱為“六合”。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分別為昭德門和貞度門。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來到了故宮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廣場。太和殿廣場幾本呈正方形,整個院落平坦寬闊,氣勢非凡。中間御路以青石,兩側青磚墁地。北有太和殿,南為太和殿,東為體仁閣,西為弘義閣,面積約3萬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積的1/24。整個廣場可容納近7萬人。在每年的元旦、冬至以及皇帝登基、大婚、萬壽這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大朝禮。
大家請看,遠處正前方是一片漢白玉雕砌的三層高臺基,呈“土”字形,俗稱“三臺”。臺基高8.13米,臺邊緣高7.12米,三層臺基間,分列著18尊鼎式香爐。在每一層基座的邊緣都伸出很多小龍頭,那些小龍的名字叫“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這些小龍頭實際上是大殿的排水系統。如果仔細看會發現每個龍頭的嘴里都有一個小孔,即噴水孔,三層基座之上共設小龍頭1142個,每當下大雨的時候,雨水便從1142個龍頭嘴里的小孔內排出,非常壯觀。為管中一景,被稱為“千龍吐水”。三重臺基承托著雄偉的三大殿,這就是故宮的中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位于“土”字形須彌座的南部,各位可以先在這里留個影,然后我們就去參觀太和殿。
好!現在我們面前這座高臺上的宏偉建筑就是太和殿,也就是民間所說的“金鑾寶殿”。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正殿,被視為黃泉的象征。太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原名奉天殿,嘉靖年間重建后改稱皇極殿。清初順治年間改稱太和殿,康熙年間又兩次大規模改造,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太和殿的規模。“太和”二字出自《周易_乾_彖辭傳》中的“乾道變化,各證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太”即大,“和”即和諧。意思是在天道的主宰夏,陰陽和合,太和元氣常運不息,萬物和諧共存。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殿高35.05米,面積約2377平方米。它是紫禁城乃至全國現存的最高、最大、最尊貴的宮殿,也是現存的中國宮殿建筑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在清明兩代是舉行大朝禮的地方。每逢元旦、冬至、萬壽,即皇帝生日這三大節及皇帝登基、大婚、命將出征、金殿傳臚等重大活動都要在他喝點舉行隆重的慶典。此外,冬至圜丘壇大忌、孟春圜丘壇常雩禮、孟春祁谷壇前一日,皇帝也都要在太和殿閱視祭祀祝版。
大家請抬頭看太和殿的屋頂,太和殿屋頂是采用古建筑中等級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屋頂正脊上兩頭的這兩大琉璃構件叫大吻,吻上的龍形有鎮火的意思。除了裝飾性,它的使用功能是密合殿頂正脊和垂脊的交會處,以防風雨侵蝕。這兩個大吻高3.4米,寬2.68米,重4.3噸,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是現存古建中最大的吻。太和殿殿頂四面坡的筒子瓦上鑲有琉璃帽釘兩排,垂脊上還有10個垂脊獸,分別是龍、鳳、獅、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脊獸錢是騎鳳仙人。脊獸和帽釘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性,他們起著固定屋頂琉璃瓦的作用。在我國古代,脊獸的數量依照建筑物的等級高低而不同,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太和殿的脊獸共有10只,全國只有故宮的太和殿是這樣。此外,太和殿裝飾用的彩繪也是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
現在請大家跟隨我一起登上高臺來看看太和殿的內部陳設。太和殿由72根巨柱支撐,其中66根大紅漆柱分布兩側,6根瀝粉貼金蟠龍金柱分列寶座兩旁。大殿內的地上是“金磚漫地”,這種金磚主要產于江蘇省蘇州,是專門為皇宮燒造的細料方磚。之所以叫金磚,是因為這種磚燒制時間130天,質地細密,敲之有金石之聲。太和殿內的主要陳列室皇帝的寶座。寶座位于二米高的須彌式地平床上,通體雕以金龍,椅子后面是雕龍金漆的七扇屏風。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世凱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個西式靠背坐椅。解放以后,專家們在庫房內發現了寶座的殘件,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整修,終于恢復了寶座原貌。
現在請大家抬頭看,寶座的上方時蟠龍藻井,上圓下方,深1.8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最下層是方井,中層為八角形,上部為圓形。井內蟠龍俯首向下,龍口銜一個銅胎中空的水銀球。這個球被稱為軒轅鏡,寓意下面寶座上的皇帝是軒轅黃帝的正統繼承人。藻井的設置一方面是烘托帝王的尊嚴,另一方面還有鎮火的含義。
號,再來看寶座前方,大家可以看到寶座前設有腳踏、香筒、甪端、仙鶴、寶象等。香筒是皇帝上朝的時候用于放置檀香的,通過燃燒著的裊裊的香煙,烘托出一種神秘的氣氛。再來看象,身上駝著寶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余。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則象征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甪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征著當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鶴被古人看作是一種長壽鳥,象征著江山長存。
看完了太和殿內景,現在,讓我們轉過頭來再來看看殿外的陳設。在太和殿外的露臺上左右各有一只龍頭烏龜和一只銅鶴。龜鶴都是祥瑞長壽的動物,擺在這里有千秋萬代的含義。再仔細觀察一下,大家可能會發現,龜鶴實際上是香爐,龜鶴背上有一塊可以開啟的蓋子,里面可以放香料,上大朝時燃香用,屆時香煙從龜鶴口中逸出,烘托了一種神秘莊嚴地氣氛。此外,在太和殿丹陛的東南角還設有日晷。日晷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器,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針從晷盤中心垂直穿過。自古以來,皇帝就有向天下頒布歷書的責任,所以日晷的設置是國家的重器之一。太和殿西南角設有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放置在這里象征國家的統一和強盛。這兩件陳設象征皇帝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公正無私的,對天下百姓都是坦誠、平等的。
此外,在太和殿外東西兩側還各有鎏金青銅太平缸兩口,每口重約2噸。鎏金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據說這么大的太平缸需要用黃金100兩。不幸的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刮走了。現在我們還可以清晰地看到缸身上留下的刀刮痕跡。太平缸的主要用途是儲水,以備日常灑掃庭院、防火之用。據記載明朝時有熱水處太監在每年的小雪節令,便給缸加蓋,缸座底下加帖抽,用來生活,以防止缸內的水結冰,清朝時也是如此。紫禁城內現在共有明清兩朝遺留下來的銅質及鐵質太平缸308口,其中鎏金金銅缸18口。
以上就是太和殿的情況。我剛才說了,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在古代,舉行各種大典都要選良辰吉日,那么皇帝在何處等待這里是性時刻的來臨呢?就是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那我們現在就去看看!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間,正處于“土”字形須彌座的中部。殿為方形,四角攢尖,鎏金寶頂。中和殿在明朝初年稱為華蓋殿,嘉靖年間改稱中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禮記_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體現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在明清兩代,凡遇到三大節舉行慶典前,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內閣、內大臣、都察院、翰林院官員及侍衛人員的朝賀。如果遇到皇帝親自參加方澤、太廟、社稷及歷代帝王廟、先師孔子、朝日、夕月等重大幾點的時候,皇帝還要提前一天在中和殿閱覽祝文,檢查種子和農具。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它位于“土”字形須彌座的后部,為重檐歇山頂。明初永樂年間這里叫做謹身殿,嘉靖時改為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保和殿名稱來源與太和殿相同,意思是統治者應該報紙天人合一,維護萬物的平衡。
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是偶,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時,每逢除夕,皇帝在這里舉行宴會,宴請外藩王公。公主下嫁的宴請活動也在這里舉行。到了乾隆皇帝以后,保和殿又多了一個用途,成為科舉考試中殿試的地方。
大家隨我往后走,大家看,在保和殿后的臺階上的這塊石雕丹陛,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云簇擁的九條蛟龍。制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丹陛石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這是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塊石雕丹陛,采自北京房山境內的大石窩。
好啦!故宮的前三點講解到此結束,現在請大家參觀保和殿并稍作休息,我們10分鐘后集合,謝謝大家!
題三:故宮后廷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們接下來的行程是參觀游覽故宮的后半部分,即后廷。說通俗些就是皇帝、后妃及其未成年子女生活居住的地方。整個“后寢”分為五大部分,即中路、東路、西路、外東路及外西路,下面我分別給大家講一講他們各自的作用。中路上分布著最主要的建筑,有皇帝朱的乾清宮,存放玉璽的交泰殿,皇后住的坤寧宮。東路。西路時皇帝的三宮六院居住的地方。外東路是為退休的皇帝修建、用以頤養天年的地方。外西路俗稱寡婦院,是已故皇帝的后妃們養老的地方。我們先來參觀后廷的中路建筑。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時乾清門前,乾清門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御門聽政”。御門聽政從明永樂年間開始到順治朝時期是在太和門舉行,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帝將御門聽政地點改在乾清門舉行并逐步完善這種制度,要求冬春在辰正初刻(8點15分),夏秋在辰初初刻(7點15分)舉行,所以又叫“早朝”。康熙帝是清王朝最為勤政的皇帝,從14歲親政以來,每天御門聽政,一年四季無論刮風下雨從無例外。但到了清朝后期,因為國勢衰落,咸豐皇帝以后,御門聽政就被取消了。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這里舉行了故宮博物院的成立儀式。
跨入乾清門,我們面對著的就是乾清門廣場。乾清門廣場時外朝和內廷的分界線,俗稱“橫街”。東西各有一門,東面是景運門,西邊為隆宗門。景運門內北側的排房叫“九卿房”,是文武大臣向皇帝上奏是等待宣見的地方;南側房間時宗室王公的內朝房。大家看,在隆宗門內北側有一排低矮的排房,這是清朝非常重要的一個機構--“軍機處”。軍機處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當時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軍情緊急的名義設立軍機房,三年后改為“軍機處”。在軍機處任職者無定員,多則六七人,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充任,稱為“軍機大臣”或“大軍機”。軍機處職稱每日晉見皇帝,商承處理軍國事務。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皇帝集權達到了頂峰,完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高度集中。宣統三年(192019年)內閣成立后,軍機處被裁撤。
最美故宮景點導游詞范文4
請大家快跟我來,這就是故宮的入口,也就是午門,最中間的一個門是皇帝走的,它左右兩邊的門是朝廷官員走的,最邊上的兩個門是地方官僚、學士以及百姓走的。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太和殿,大家可以看到藍色金字的大匾,上面刻著“太和殿”三個字。太和殿是故宮的一個較大的殿,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都是從清朝“改名換姓”來的,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不乏古味。大家可以看見中和殿和太和殿的通道欄桿上有好些石頭雕刻的小獅子,你們知道這是干什么用的嗎?告訴你們吧,是用來排水的。雨流到城墻頂上的低洼處,流進地上的小孔,經過管道的疏導,就能運到排水口處。其實中和殿和太和殿的整體結構差不多,只不過小了點。
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保和殿,誰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哦,這位外國游客真聰明,連中國的名勝古跡都了解的清清楚楚。對了,這就是皇帝用來朝拜神靈的地方,門口的丹頂鶴和大香爐也是干這個用的。說到這里,我要提兩個小問題:丹頂鶴是用什么鑄成的,大香爐又是用什么做成的,請大家好好思考一下。
好了,我就不再賣關子了,丹頂鶴是用鐵鑄成的,而大香爐則是用銅做成的。大家可千萬不要摸它們,本來它們就已經老化了,您要是再動它們,它們就會被損壞了。
好,今天對于故宮三大殿的解說就到這里,明天我接著給大家介紹故宮的其他地方。
最美故宮景點導游詞范文5
親愛的游客們,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張,可以叫我小張,也可以叫我張導。請不要在墻上、古代物品上刻畫,也不要亂扔垃圾哦!
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它是明代和清代的皇宮,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被譽為五大宮之首。
故宮開始建造于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06年至1420年。
你們看!故宮的四個漂亮的大門,我來告訴你它們的名字吧!正門名為午門,俗稱五鳳樓。午門一般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呢!狀元、榜眼和探花的人只可以從此門出入一次。后門“神武門”,明朝為“玄武門”,因為玄武是古代四神獸之一。清代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為“神武門”。“東華門”與“西華門”是個“對門”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一座,橋北還有三座門。
快點兒,快點兒,快點兒去太和門吧!太和門里有三座大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你們自己去看看吧!二十分鐘之后記得回來找我哦!
看!那兒是內廷,內廷就是皇帝、皇后和妃子們生活的地方。快去看看吧!因為內廷比較長,所以拿著你們手中的地圖,三十分鐘后我們在御花園里碰面哦!
御花園里鳥語花香,草木茂盛。各位家長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讓他們爬假山。還有不要折鮮花和小草哦!
哦,我們到出口了。好了,我們這次的故宮游玩到此結束了。如果下次還想來北京故宮要記得找我哦!在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哦!
以上就是小編今日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