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ocket是一個通信的協議,分為服務器和客戶端。服務器放在后臺,保持與客戶端的長連接,完成雙方通信的任務??蛻舳艘话愣际菍崿F在支持HTML5瀏覽器核心中,通過提供JavascriptAPI使用網頁可以建立websocket連接。
在我寫這篇文章里:基于html5和nodejs相結合實現websocket即使通訊,里面主要是借助了nodejs-websocket這個插件,后來還用了socket.io做了些demo,但是,這些都是借助于別人封裝好的插件做出來的,websocket到底是怎么實現的呢?之前真沒想過,最近看樸靈大神的《深入淺析node.js》時候,看到了websocket那一節,看了websocket的數據幀定義,想著用nodejs實現。經過一番折騰實現了。
客戶端的代碼就不說了,websocket的API還是很簡單的,就通過onmessage、onopen、onclose,以及send方法就可以實現了。
websocket api通過onmessage、onopen、onclose以及send方法實現客戶端的代碼。具體詳情就不多說了。
主要說服務端的代碼:
首先是協議的升級,這個比較簡單,就簡述一下:當在客戶端執行new Websocket("ws://XXX.com/")的時候,客戶端就會發起請求報文進行握手申請,報文中有個很重要的key就是Sec-WebSocket-Key,服務端獲取到key,然后將這個key與字符串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相連,對新的字符串通過sha1安全散列算法計算出結果后,再進行base64編碼,并且將結果放在請求頭的"Sec-WebSocket-Accept"中返回即可完成握手。具體請看代碼:
upgrade事件其實是http這個模塊的封裝,再往底層就是net模塊的實現,其實都差不多,如果直接用net模塊來實現的話,就是監聽net.createServer返回的server對象的data事件,接收到的第一份數據就是客戶端發來的升級請求報文。
上面那段代碼就完成了websocket的握手,然后就可以開始數據傳輸了。
看數據傳輸之前,先看看websocket數據幀的定義(因為覺得深入淺出nodejs里的幀定義圖最容易理解,所以就貼這張了):
上面的圖中,每一列就是一個字節,一個字節總共是8位,每一位就是一個二進制數,不同位的值會對應不同的意義。
fin:指示這個是消息的最后片段。第一個片段可能也是最后的片段。如果為1即為最后片段,(其實這個位的用途我個人有點疑惑,按照書上以及網上查的資料,當數據被分片的時候,不同片應該都會有fin位,會根據fin為是不是0來判斷是否為最后一幀,但是實際實現中卻發現,當數據比較大需要分片時,服務端收到的數據就只有第一幀是有fin位為1,其他幀則整個幀都是數據段,也就是說,感覺這個fin位似乎用不上,至少我自己寫的demo中是通過數據長度來判斷是否到了最后一幀,完全沒用到這個fin位是否為1來判斷)
rsv1、rsv2、rsv3:各占一個位,用于擴展協商,基本上不怎么需要理,一般都是0
opcode:占四個位,可以表示0~15的十進制,0表示為附加數據幀,1表示為文本數據幀,2表示二進制數據幀,8表示發送一個連接關閉的數據幀,9表示ping,10表示pong,ping和pong都是用于心跳檢測,當一端發送ping時,另一端必須響應pong表示自己仍處于響應狀態。
masked:占一個位,表示是否進行掩碼處理,客戶端發送給服務端時為1,服務端發送給客戶端時為0
payload length:占7位,或者7+16位、或者7+64位。如果第二個字節的后面七個位的十進制值小于或等于125,則直接用這七個位表示數據長度;如果該值為126,說明 125<數據長度<65535(16個位能描述的最大值,也就是16個1的時候),就用第三個字節及第四個字節即16個位來表示;如果該值為127,則說明數據長度已經大于65535,16個位也已經不足以描述數據長度了,就用第三到第十個字節這八個字節來描述數據長度。
masking key:當masked為1的時候才存在,用于對我們需要的數據進行解密。
payload data:我們需要的數據,如果masked為1,該數據會被加密,要通過masking key進行異或運算解密才能獲取到真實數據。
幀定義解釋完了,就可以根據數據來進行解析了,當有data過來的時候,先獲取需要的數據信息,下面這段代碼將獲取到數據在data里的位置,以及數據長度,masking key以及opcode:
代碼中均有注釋,理解起來應該不難,直接看下一步,獲取到數據信息后,就要對數據進行實際解析了:
經過上面handleDataStat方法的處理,stat中已經有了data的相關數據,先判斷opcode,如果為9說明是客戶端發起的ping心跳檢測,直接返回pong響應,如果為10則為服務端發起的心跳檢測。如果有masking key,則遍歷數據段,對每個字節都與masking key的字節進行異或運算(網上看到一個說法很形象:就是輪流發生X關系),^符號就是進行異或運算啦。如果沒有masking key則直接通過slice方法把數據截取下來。
獲取到數據后,放進datas里保存,因為有可能數據被分片了,所以再將stat里的長度減去當前數據長度,只有當stat里的長度為0的時候,說明當前幀為最后一幀,然后通過Buffer.concat將所有數據合并,此時再判斷一下opcode,如果opcode為8,則說明客戶端發起了一個關閉請求,而我們獲取到的數據則是關閉原因。如果不為8,則這數據就是我們需要的數據。然后再將stat重置為null,datas數組置空即可。至此,我們的數據解析就完成了。
完成了客戶端發來的數據解析,還需要一個服務端發數據至客戶端的方法,也就是按照上面所說的幀定義來組裝數據并且發送出去。下面的代碼中基本上每一行都有注釋,應該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最后還要實現一個功能,就是心跳檢測:防止服務端長時間不與客戶端交互而導致客戶端關閉連接,所以每隔十秒都會發送一次ping進行心跳檢測
至此,整個websocket的實現就完成了,此demo只是大概實現了一下websocket而已,在安全之類方面肯定還是有很多問題,若是真正生產環境中還是用socket.io這類成熟的插件比較好。不過這還是很值得一學的。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淺析nodejs實現Websocket的數據接收與發送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